全家奋斗在火红年代 第33章 胡伟华

作者:摇摇-欲坠 分类:都市 更新时间:2025-04-02 00:11:24
最新网址:www.bqgcc.com

面对未来可能一辈子的同事,邵承东表面很是平静。

他爸爸特意来给他铺路,第一天就让所有人知道了他的背景不凡。

这样一来,今后在单位里,就不会有人给他穿小鞋,也不会遭遇职务压迫。

而他当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,轻描淡写说道:“我是陕北那一年第一个出生的孩子,名字都是老人家起的,这些年,也受到了不少老人家的爱护。

不过那些都是过去,如今工作了,自然要以工作为重,能够用一身所学为国效力,才是如今的我想要做的。”

同部门的三个同事望着邵承东,一瞬间觉得这个新同事的身影格外高大。

原本因为他只是一个大学生,连正式技术员都不是,只能算助理技术员的轻视,瞬间消失无踪。

这样的背景,父亲还是副所长,总工,比他们这些九级工程师的未来,还要有前途的多。

胡伟华沉默了半晌笑道:“承东,你的设计是哪方面?需要保密吗?”

“哦,这个不需要,只是我的一些改进方案,算不上保密。”

但即便算不上保密,最多只有胡伟华能看看,刘志毅与方程波跟他们不是一个小组,也不能随便看。

他们两个回去了自己的办公室,胡伟华顾不上别的,拿起邵承东画的图纸,认真看了起来。

“哇,这图纸画的专业。我的三维构图就一直是弱点。”

邵承东的图纸的确称得上专业,因为这是历经几十年进化,剩下的精华。

现如今的图纸,很多都是平面图,尺寸标注也五花八门,而几十年后,风格基本都统一了起来。

一个工件,基本上三张立体三维图就能完美描述,分别是正面,反面,侧面。

在工件上,给出详细的参数,在图纸的右下方,还有加工工艺与材料标准。

只是绘制这种图纸,不少工程师与技术员都没有掌握。

“你这里要求立柱与轨道都必须是高速钢材质,据我所知,目前这种高速钢还需要进口吧?”

邵承东摇头说道:“目前国内有两家工厂能生产了,一家是北满特钢,一家是武钢。北满去年就造出了成品,武钢在今年也生产成功,如今国内的二十吨压力机,就采用了这种特种钢。”

在去年之前,国内连一家特种钢专业工厂都没有,还是靠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,北满特钢与武钢才拿到了材料配方与加工工艺,填补了国内特种钢的空白。

也就是说,去年之前生产的工业机床,大部分也是普通钢材制造,少数部位需要用特种钢,也只能进口。

他看了一眼胡伟华问道:“按说这些你也应该清楚啊?”

胡伟华不好意思说道:“我前年靠立式铣床的加工改进,获得了工程师的职称,然后被尚工赏识,调来了研究所。

在厂里的时候,我是天之骄子,来到研究所,就成了底层。

研究所里面都是大佬,我从过来就一直在各个项目组帮忙,或者在办公室值班,也就偶尔看看杂志,这些比较冷门的知识,还真的没有注意到。”

邵承东好奇问道:“你改进的是哪方面?”

“立铣头的行程精密度。”

邵承东大有兴趣问道:“有没有登上杂志?我怎么没有注意到?”

胡伟华有些不好意思了。“我就只是通过立铣头的刃片调整,把精度控制到了五丝左右,算不上重大突破。”

邵承东却很有兴趣问道:“如果不靠人,只靠机器就降低到五丝的偏差,那也很了不起啊。你是怎么解决加工行程中的震动问题的?”

“卡槽。”

邵承东一听就明白了,相比自己的滑轨加卡槽,只单纯卡槽虽然能解决一定的精度,却不算高级。

他沉吟了一下说道:“你先看看我的技改方案,大佬们我不敢指望,我的这项改进若是想要实施,恐怕少不了你帮忙。”

他们不仅是一个部门,还是一个小组,按照小组内人员的忙碌情况,邵承东想要找人帮忙,恐怕也只能使唤胡伟华。

只要能使唤他,就是分给他一点功劳,邵承东也愿意。

几十个配件要从厂里按照标准生产出来,靠他一个人,恐怕要忙活许久。

胡伟华抬头看了一眼邵承东,露出了一个笑脸。“我们小组现在就我闲一点……”

胡伟华在看图纸,邵承东拿着自己的茶缸去了厕所,在厕所门口的水槽边,里里外外都洗了一遍。

其实他很清楚,现在这个时代,很少有人注重个人卫生与传染问题。

在工地上干活的时候,讲究的人用自己带的茶缸,不讲究的人,就用公用的碗。

一个碗不知道几百人用过,也没有人在乎。

可是他自己的茶缸,真的不愿意任何人用。

好好清洗了一遍,回到办公室,他尝了一下马总工的云雾茶。

这云雾茶也是好茶,虽然比不上龙井,口感却意外的好。

一边喝茶,一边看着安保条例,偶尔跟胡伟华讨论一下技改思路,很快就到了十一点半。

如今是早上七点半上班,十一点半下班,下午两点半上班,六点半下班,中午能休息三个小时。

要是到了冬天,上班时间会有调整,中午就只有一个半小时的休息时间了。

不过他们是研究机构,做起项目来,根本就没有正常的上下班。

像他爸爸,从来上班,回家的次数还不到十次。

幸亏京城新建了一个酒仙桥电子工业区,配套厂家不远,要是其他项目,恐怕就要出差去了。

胡伟华收拾了东西问道:“你家住的远吗?”

邵承东摇头道:“就在南锣鼓巷,我几分钟就能到家。你呢?”

“那你挺好的,我比你住的远一点,我家在小西天那边,也不算远。”

邵承东对京城不熟,根本不知道小西天在哪里,也没有在意。

他把茶缸和图纸都锁进了柜子里,问道:“我们下班不能带任何文件资料出去是吗?”

“对,这一点你要注意。即使有人给你写信,你在门卫拿了信,最好也不要带进来,信件检查最麻烦。”

“明白了,我们下午就还是这样?”

“那你想怎样?尚工不是说明天看你的图纸吗?别急,我觉得你的技改方案很不错,肯定会成立项目组的。”

两人一起离开,锁上了门。技术部门的人大部分都不在,人很少,二楼空空荡荡的。

下楼的时候,胡伟华翻出了裤袋,口袋,被警卫从上到下摸了一遍,邵承东也是如此。

到了一楼,一楼属于行政部与杂志社,人就多了。

邵承东这个帅小伙受到了不少人的关注,胡伟华也不厌其烦,挨个跟同事们介绍邵承东。

邵承东注意到三楼几乎没有人出现,曾经一起去工地的几个同事,就只见到了答秀梅。

想必他们应该是全部去了项目组,这里本来就只是办公室,研究的地方不在这里。

推上了自行车,出了门,骑到路口,邵承东才跟胡伟华他们告别。

了解到了研究所的情况,邵承东觉得自己的计划需要改变一下。

研究所的人虽然不少,六个技术部门将近一百五十人,可是级别都太高。

没有总工的许可,他的项目就无法展开,即便展开,主要也要靠自己,别人指望不上。

而他设计的部件,最少有三分之一需要用到特种钢,意味着必须要去北满或者武钢才能得到支持。

出差恐怕还要靠自己。

毕竟这不是大项目,不像无刷电机,项目太大,整个研究所都几乎全力支持。

回到家,正准备开门,对面的招待所警卫就叫邵承东。“承东,上午有邮递员给你送信,我帮你收了下来。”

邵承东靠好了自行车,过去拿信。“谢谢啊,吴哥。哪里寄来的?”

“江城,写给你的。”

“谢谢啊,若是有人找我们,记得让对方留下联系方式。”

“你放心,我们都知道。”

邵承东不用猜就知道信是写给自己的,如果是爸妈的,会直接寄到单位去了。

只有他,当初留的家庭住址,而不是单位地址。

一看是范长根寄过来的,邵承东不等回家,跟吴哥告别,转身就直接拆开了信。

信里他告诉邵承东,他妻子和孩子都到了江城安顿了下来。

他在厂里上班,他妻子当过老师,有高中学历,直接安排在子弟学校当老师,虽然现在工资不高,却解决了户口问题。

由于听了邵承东的劝,进了重工,不仅妻子,现在两个孩子都能吃供应粮了,特意写信感谢。

过几个月,就要开始吃大锅饭了,到时候农村的日子就要苦了。

明年开始,一直到62年,农村的日子都不好过。

特别是中部的几个省……

范长根老家是鲁省的平原地带,到时候别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,连树皮都没有吃的。

看到他妻子和孩子脱离苦海,邵承东也为他们一家开心。

他忍不住抬头看了看天空,他个人的力量太渺小了。

他改变不了整个世界,只能依靠自己的能力,尽力改变工业能力吧!

温馨提示: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书目,按 ←键 返回上一页, 按 →键 进入下一页,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。
开启瀑布流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