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3章 口诛笔伐
第63章 口诛笔伐
走在去工坊的路上,鲁二叹道:“洒家现在总算是知道为何会有‘武将穿肠剑,文臣诛心言’的说辞,小官人真是个刀子嘴。”
但不是豆腐心。
李凤兮呵呵笑乐,“一般一般。”
终究自身素质所限。
真要泼妇骂街,能把徐掌柜骂得怀疑人生。
来到工坊,对正在织纺丝袜的董郑氏和赵絮萌道:“顾客多起来了,我估摸着今天有可能会把存货卖光,得招聘织娘扩大规模了。”
赵絮萌道:“织娘好招,主要是织布机,需要改进。”
能纺织丝袜的织布机,是她和师父董郑氏钻研多日,对重要构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进,才能满足操作性能的要求。
李凤兮点头,“此事交给赵娘子?”
顿了下,“扩大规模后,赵娘子你把新招的织娘教会,之后负责管理工坊的生产,郑待诏也上了年纪,不必亲自操劳,作为顾问即可。”
赵絮萌大喜,“善。”
董郑氏有点犹豫,“老身惭愧,岂能白拿东家的月给。”
李凤兮笑了笑,“待诏客气了,没有你和董待诏,在下这工坊也运作不起来,更是靠着你,在下才得到了赵娘子这般的人才,而且也不是白拿月给,作为顾问,你还需要检验成品,并试验新产品,也是要发挥余热的。”
董郑氏脸上的皱纹舒缓开来,“老身就先行谢过东家。”
李凤兮又对董大道:“董待诏,柳青穿的旋裙和崔莹莹穿的短裙,都是你亲手裁缝,这些日子暂时还不能生产,你就先在工坊里帮衬,顺便在江宁城内物色技艺出众的裁缝,迟早有一日,咱们会大量生产那种旋裙和长裙。”
董大犹豫了下。
作为老人,他其实也很反感那种有伤风化的衣裙。
李凤兮了然,解释道:“都是止于青楼的服饰。”
以封建时代的风气,这些东西恐怕很难在社会层面流行起来,基本定位就在青楼,既然是青楼之物,就不存在有伤风化的问题。
董大这才点头,“好吧。”
交待了工坊问题,李凤兮准备回铺席,临走前对赵絮萌道:“赵娘子,吃了午饭两个时辰后,你到铺席来,到时账房衣冠博也到了,你找他支些钱银,购买二十台织布机,然后尽快改造出来,同时招募织娘准备生产。”
赵絮萌点头。
李凤兮带着李二刚走出工坊,昨夜跟在鲁二身边的两个衙役找过来了,和鲁二如此这般一说之后,鲁二进门,对李凤兮道:“小官人,事情办好了,他们今日就能置办妥当,需要的时候,你知会一声即可,不过……”
有些话不太好意思主动挑明。
李凤兮笑道:“放心,不会让他们吃亏。”
资金开始回笼了。
有钱!
对两名衙役说道:“今日傍晚,请两位大哥再来铺席一趟,在下会把费用结清,并支付部分资费作为感谢。”
那两名衙役笑道:“不急,小人今日也没事。”
和鲁提辖一起保护李家小官人就是他们这几日的公事。
李凤兮告谢。
回到铺席,店外已经开始在排队。
倒不是顾客流量多到铺席里无法承受导致,主要是每个顾客都需要由林雅姿先简单量一下,以确保买的丝袜合适。
李凤兮也头疼。
这个问题不好解决,毕竟工艺水平有限,丝袜的弹性只有那么大,买大了效果一般,买小了有可能直接崩裂。
后期如果持续这样,只能开分号。
傍晚时分没了顾客。
娼寮和妓院的女伎,到了晚上要去营生,自然不会有人来购买,倒是陆续来了些个鬼鬼祟祟男子,一看就是青楼女伎找人代买。
但不多。
李凤兮也难得加班了,让诸葛誊清关门。
衣冠博抱着账本进来,道:“小官人,今日共卖出一百六十七双丝袜,进账五百零一贯,工坊的赵娘子过来,支了五十贯购买纺织机。”
一旁的鲁二听得口瞪目呆,“五百贯?!”
他怀疑自己听错了。
五百贯啊!
一个小小的绸庄,一天的营业额敢达到这个数目?
那些女伎都疯了么!
鲁二是江宁县县衙提辖,今日来购买丝袜的女子,他一眼就看得出来,都是娼寮和妓院的女伎——他可没少和这些人打交道。
李凤兮心里喜不胜收,呵呵道:“这才哪里到哪里,后面更好。”
五百贯,相当于四十万软妹币的购买力。
利润嘛……
可能也就区区的四百来贯。
距离江宁首富还早得很,戒骄戒躁,继续努力。
对衣冠博道:“先支一百贯给鲁提辖。”
又对鲁二道:“这一百贯鲁提辖先拿着去操办那件事,可以告诉他们,若是不够,后期在下会酌情增添,绝不会让大家吃亏。”
在“大家”两个字上加重了语气。
暗示鲁二,后面事情解决,也会给他一笔酬劳。
鲁二笑道:“小官人客气了。”
和林雅姿、鲁二回到半边巷,林咸德没有回来,白雀小跑过来,“郎君,今天下午墨宝斋又发行了小报呢。”
说完递给李凤兮。
李凤兮接过后道:“小雀儿,叫个跑腿,喊莫名堂送点饭菜,嗯,再加两壶好酒,晚上和鲁提辖小酌两杯。”
林雅姿累了一天,让她好好休息。
自己的……贴心大姐姐,还是要自己来疼惜。
对鲁二道:“提辖自便。”
到房间里坐下,小报只有一篇文章:《秦淮夷风殇》。
署名俞陌。
开篇第一句“君子之德风,小人之德草,草上之风必偃”,这句话看起来没什么问题,意思是说君子的德行就像风,小人的德行就像草,草受到风的吹拂,必然会随风倒伏。
它强调了领导者或有德行的人的行为和品德对他人的影响,以及良好的道德榜样对社会的重要性。
这句话有点莫名其妙。
不知其意所指。
后面的内容先是陈述女魁大赛柳青夺魁的重要过程——侧重描述俞陌的掀桌子和俞清、赵篆等雅士的翻脸走人。
之后又用一堆名言警句来说风气的事情,最后再说柳青所穿旋裙之暴露。
看似在攻击柳青的旋裙伤风败俗,但结合第一句,却把张方平拉进去了,指责他没有尽到地方父母官的职责。
有放纵之责!
尤其是结尾的一句,杀伤力更大:以秦淮之糜烂,镶淫邪之歪风,裹盛世之假象,摧民风之凛然,谋一己之锦绣,秦淮之殇也,民之浩劫也!
就差没明说张方平故意纵容、助长此等歪风邪气,以装饰他的政绩好升官发财。
全篇文字激扬,感情慷慨,引用典故名言,述说过程之余,强烈批判这种伤风败俗之举,是时代毒瘤是社会的退步。
煽动性极强。
李凤兮看完后叹气。
来了!
江宁读书人对旋裙的口诛笔伐来了!
上午出了小报,下午又出,明显是早就准备好的。
只怕明天还有。
心里其实有点惊讶,原来大宋时期利用媒体博弈的手段已经如此娴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