朕才是宋世祖 第66章 咱也是小侯爷了

作者:浙东匹夫 分类:历史 更新时间:2025-03-31 22:49:07
最新网址:www.bqgcc.com

杨志领受了赵子称的命令后,很快就办完了手续,依照朝廷的合法流程,把他的部队变成了“受雇于地方,代替地方徭役兴建政府工程”的角色。

朝廷该出的军饷还是要出的,并不是说这支军队从此就是赵子称养的了,赵子称只是拿姑苏县筹到的钱,补贴军队因为额外劳作所需的津贴、食费。

就好比后世计划经济时代,也经常让军队支援地方建设,地方上也要给军队津贴。但津贴的性质绝不等于军饷,只能算是外快,军队从法理上来说还是朝廷养的。

然后,杨志就开始招人扩军,补足缺额,招到人后,也先初步整训军纪,并不用马上干活。最初大半个月,都没什么意外发生,也就无人质疑。

这很好理解,因为杨志所做的一切,都是依朝廷章程办事,赵子称也没有违规,最初自然不会有人来管。

赵子称也趁着这半个多月,先回了一趟秀州老家,见了父母,又看了一下自家在秀州经营了半年多的生意。

父亲赵令话已经被他那个远房堂弟皇帝封为了嘉兴知县,升到了正七品,还恩荫赏袭了其父赵世将(赵子称祖父)的开国侯爵位。

因为朝廷传旨的使者,走得比赵子称还快,赵子称在路上走了两个半月才回来,中途在徐州耽误了很久。而朝廷传旨的使者,从汴京到秀州,只走了一个月。

赵子称回来时,父亲已经上任一个半月,也差不多熟悉了知县的工作。

父亲现在是正儿八经的侯爵,赵子称也终于可以称一声“小侯爷”了。

不过看到儿子回来,赵令话的态度还是非常和蔼的。他心里清楚,自己能升官,都是因为儿子在东京做出了成绩,虽然他不知道其中内幕,但儿子的本事绝对是不容置疑的。

父子俩的短暂沟通,也就非常和谐。

赵子称先是提了自己在苏州的际遇,说是有苏州富户,愿意拿出数万贯家财支持他,正是半年前跟自家互助过的慕容家,希望定下婚约。

赵令话听后,一开始有些惋惜,作为宗室人家,如今已经有了一定的官身,想要联姻更富贵的人家,也是做得到的。而且儿子还那么年轻,十八岁不到做到县丞,满十八岁可能就是知县了,这种前途,放到别处,肯定会被人争抢。

但另一方面,他也想到,作为宗室,肯定不能跟重臣结交过深,那样容易遭忌惮,如此一来,女方如果是富而不贵,同时家教又好,就算是最好的结果了。

赵令话冷静了一下之后,并不直接反对,只是提醒了儿子两句:“若是你自己觉得合适,为父不会反对,但希望你想清楚两点。

首先,当年仁宗朝时,刘太后其实就说过,皇室乃至宗室,娶妻最好就是找落魄贵胄联姻。

只因当朝权贵,天子若与之结亲,容易出现外戚干政。宗室与之结亲,容易遭忌结党。

而若是选暴发之家,虽然朝中没有根基人脉,只有钱财,不易形成外戚、结党,却疏于家教。

因此,只有家道中落、曾经大贵过的人家,既有家教,子弟不至于胡作非为,眼下却又没有朝中靠山,不会形成党羽。

为父不了解那个慕容家,你自己照着这几句话琢磨琢磨,若是可行,便依你自己判断吧。”

赵子称没想到父亲还是有见识的,一上来就拿本朝之前的太后名言讲道理,而且这番话也确实有点道理。

而赵子称代入一下之后,发现慕容家还有点符合,人家也是衰落了的人家,但钱还是有的,家教也是有的。宗室子跟这样的人家联姻,貌似也没什么问题。

“既如此,孩儿就回复慕容家了。”赵子称恭敬说道。

赵令话:“别急,你也是一县县丞了,朝廷法度、律令该当知晓,为地方主官之人,不能纳属地之女为妾,若是娶妻,也有些违碍。

你还年少,虽不是当地主官,暂时还是稳妥些好,等你不在姑苏做官了,调任别处,再过明路不迟,不要落人口实。”

赵子称心中一凛,连忙称是。

跟父母谈妥了自己的婚事意向后,赵子称又去看了一下家族的生意,也就是半年多前,自己在老家让人搞的鸭绒工坊。

经过半年多的发展,工场也扩建了一定的规模,收购的鸭绒原材料来源,已经覆盖了秀州数县。

自己那负责生意的侄儿赵伯琦仔细汇报了一下情况,表示如今有每月数百贯的纯利,出产鸭绒被服上千套。这半年来,慕容家的人也一直非常照顾生意,销路渠道不用愁,还有一部分转卖去了镇江,交给当地的厢军将领梁家的私商队帮着分销。

而且赵伯琦已经拉起了百余户为赵家做工的民户,不光这些百姓家的妇女会来工坊帮工赚工钱,到了如今入冬农闲时节,家里的男丁壮劳力也都有来做工。

而父亲已经就地升任了本县知县,又是宗室,知县家旁支亲戚的产业,自然也有更多人捧场,不用多久,嘉兴县也能被赵家经营得铁板一块吧。

大致了解了这边的情况后,赵子称对于嘉兴的事情也不太担心了。探亲结束,临走的时候,赵子称找个机会,问了父亲本地的其他人事情况。

得知如今县里的县丞、县尉都服气父亲的管束,并无摩擦。不过嘉兴县也是附郭县,上头还有知州、通判等人。如今的知州叫宋昭年,通判李端弼,厢军统军的都指挥使叫王子武。

这个通判赵子称完全没印象,不过知州宋昭年和都指挥使王子武,都是《宋史.方腊传》里着力提到的,因为这俩人后来在方腊攻陷杭州后、进一步往东进攻秀州时,顶住了方腊,死守秀州,这是方腊由盛转衰的关键。随后官军就转入了反攻阶段,一个月后重新拿回了杭州。

后来宋昭年和王子武这一文一武,都因为扛住了这个关键的历史转折点,被赵佶作为典型提拔了。

既然如此,赵子称也就提醒父亲,尽量和宋知州、王都指挥使搞好关系,能配合的地方就尽量配合。

赵令话老成持重,对于儿子的这些正常劝说,自然不会抵触。

……

赵子称回了一趟秀州,前后也花了将近十天,处置各种事情。等他再回苏州,时间也悄然来到了十月底。

杨志的五百人扩军招人工作,已经完成了,新兵的军纪操练也初步落实了下去。

随着冬季枯水期的到来,士兵们也要开始干点活,逐步投入到高强度劳动中去,士兵们的伙食标准也会提到最高,确保高强度体力消耗能得到补充。

不过也正是在这时候,姑苏县内,终于有一些吏员,开始向李知县嚼舌头,提及赵县丞的问题。

“禀县君,赵县丞按朝廷章程,临时雇了杨指挥使那个营为本县服今冬的徭役,时间已过半月有余,那杨志把他那个营的五百人都招满了,但也不怎么干活,每日还要花不少时辰操练队列阵型、强调军纪,这哪是拿钱干活的样子?

赵县丞也不闻不问,只顾给钱。听州里其他营的指挥使说,就是最近这两三日,杨志那营的伙食也变得极好,饭食管够,吃不饱的士卒都能添饭,本朝自开国以来,哪有这样优待普通士卒的?还望县君察之。”

李知县第一次听说后,只是皱了皱眉头:“那赵子称也是朱相公看重的人,跟咱份属同僚,只要没有违反朝廷法度,还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了——那杨志只是补足空饷,总没超编吧?”

“那倒是没有……”

李知县:“那有滥用、挪用别处钱粮么?”

“也没有……都是赵县丞另行摊派、富商们自愿投献的。”

李知县:“那有什么可质疑的?再观望观望吧。”

“但是本州厢军的其他各营,有些已经心存不满,他们觉得赵县丞雇佣杨志的营服徭役,待遇过于优厚。

他们得知后,也想去应征赚点外快,赵县丞那儿却没有足够的钱粮把他们全部招下。其他数营的指挥使,都觉得赵县丞应该一碗水端平,大不了减少一点花销,但是多雇几个营。”

听了这个理由后,李知县的神色才第一次凝重起来。

不患寡而患不均,没想到赵子称没有花朝廷正税的钱,自行找富商筹钱搞徭役,也会被其他厢军军官盯上。

李知县又想了想之后,吩咐道:“也罢,还是先别轻举妄动,但是可以派几个人核查盯着一点,看看杨志那个营到底有没有好好服徭役,有没有其他错漏。

还有,看看被摊派捐钱的富户们,有没有怨言,是不是真心给的钱。是只有一两户大户给了钱,还是分摊得比较均匀,如果是一两户大户给的钱,看看赵子称有没有为他们办事枉法。”

李知县考虑到双方都是应奉局出来的,还是要先礼后兵——至少李知县觉得赵子称是应奉局出来的,虽然赵子称自己从不这么认为。

如果这两个方面都有问题,自己这个一县主官再介入查问一下。但如果筹钱和花钱两头都完全毫无破绽,那自己也只能任由赵子称去搞了。

民不举官不究的事情,哪能那么认真。

温馨提示: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书目,按 ←键 返回上一页, 按 →键 进入下一页,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。
开启瀑布流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