苍狼与白鹿:蒙元 第73章 体制变革(二)

作者:姜志 分类:历史 更新时间:2025-03-31 10:01:26
最新网址:www.bqgcc.com

因忽必烈信任汉人、任用汉官的缘故,元朝基本沿袭了中原前代王朝的体制,但也保留了一些蒙古的落后旧制。例如,分封采邑制度、驱奴制、官工匠制度、斡脱制以及民族压迫政策等。

分封采邑制度,也称为投下二五户丝制,在这种制度下蒙古贵族和功臣被分封土地和人口,享有特权。社会不平等、土地和人口分裂,大都难以实现统一管理和调配,资源难以高效利用。。

驱奴制下,大量的奴隶被用于劳动,他们没有人身自由,劳动成果被主人占有,甚至没有子孙后代生死的权力都掌握在主人受众。

手工业中的官工匠制度使得工匠只能在官服的手工作坊中劳动,从生到死都要在这里,一旦逃离就会因违抗“命令”而丧命,彻底失去了自由劳动的权利。斡脱制则是蒙古贵族经营商业和高利贷的制度,商业由蒙古贵族们垄断,不公平竞争的现象比比皆是。

还有贵族世袭的选举制度和民族压迫政策,这是自成吉思汗时代就有的制度。这些制度使得人们对于社会不平等、朝廷凝聚力始终都离心离德、若即若离,这也为后来元朝的衰落和灭亡埋下了隐患。

由此可见,在皇位上的忽必烈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外患,更是内忧,他要与整个蒙古旧制开战,而这些无限的“事业”在忽必烈有限的生命中是无法独立完成的。

人生中有很多事情就是如此,依靠一个人的努力可能看不到成果,需要后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前行、探索,每一代人都比上一代人看得更远,最终才能走得更远。

作为继承成吉思汗“遗志”和老萨满塔塔统阿“预言”的存在,眼前的些许困难是吓不到忽必烈的。他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来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,如立司农司、垦荒屯田、兴修水利等。

当日,阳光洒在田野之上,暖烘烘的。忽必烈头戴一顶朴素的斗笠,身着寻常百姓的粗布衣衫,高高地挽起衣袖,那模样全然褪去了平日里帝王的威严。他径直走向一位正在田间劳作的老农,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,恭敬地说道:“老人家,我今日特来向您请教耕地的技巧,还望您不吝赐教。”老农抬起头,眼中满是惊讶,仔细打量眼前之人,虽衣着朴素,却难掩那股不凡的气质。当他得知此人竟是当今圣上时,顿时慌了神,连忙要下跪行礼。忽必烈见状,赶忙上前扶起老农,说道:“老人家,不必多礼,今日我只是个来帮忙的庄稼汉。”

老农这才定了定神,开始耐心地向忽必烈讲解耕地的诀窍:“陛下,您瞧,这耕地讲究个深浅适宜,太浅了种子扎不下根,太深了又容易把土坷垃压在种子上,影响出苗。您看我这锄头下去的力度……”忽必烈听得十分认真,不时点头,随后拿起锄头,照着老农的示范,用力地翻起土地。每一下,他都使出浑身解数,那锄头入土的声音仿佛是他对民生关切的有力回应。

劳作间隙,忽必烈与周围的百姓们交谈起来。一位年轻的后生说道:“陛下,自定都大都后,咱这日子是越过越好了,可这农忙时节,人手还是有些紧张。”忽必烈听后,沉思片刻,说道:“朕回宫后,便着人想想办法,看能否调配些人手来帮忙,或是引进些新的农具,减轻大家的负担。”百姓们听闻,纷纷露出感激之色。

不知不觉,天边的晚霞亮起,如同一幅绚丽的画卷铺展开来。忽必烈直起身子,轻轻拍了拍身上的泥土,他望着眼前辛勤劳作的百姓们,心中满是感慨。他与百姓们一一作别,说道:“今日与大家一同劳作,深感农事之不易。往后朕定会更加用心,让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。”百姓们纷纷跪地,高呼:“陛下万岁!”

为了鼓励农业生产,他设立司农司、颁行《农桑辑要》、成立村社、任命郭守敬管理和修复破损水利工程,并新建了一批水利工程等,这一系列的举动,让劳作的百姓们能够安心生产。

诸如此类的举措,在手工业、棉织业、丝织业、抑良为奴等方面都得到了实践和应用,农民的权益得到了保障,也收获了不错的效果。

就是在这种矜矜业业的“守护”下,元朝的农业生产、农民的生活水平、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发展。即使在边疆地区,也出现了人口增加、荒田开垦增速、货物买卖增多的现象。

不仅在这些领域,忽必烈与民同乐,在治国理政方面,他重新拾起科举制度,要求蒙古贵族、世袭官职的人,全员参加科举考试,为汉族及其他各族读书人开辟了晋升之路。一时间,这一举措,使得民间处处是读书声,遍地是读书人。

既要招才,还要用才,“广纳天下贤才为我所用才”成为了忽必烈朝堂上所喊出的“招才引才”最强音,人才济济,不同民族、不同地域的精英齐聚一堂,共商国是。

儒生、儒士、儒官多了,相应的儒家思想在整个朝堂也蔓延开来,本身就尊崇儒家思想的忽必烈,下令修建孔庙,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倡导儒学教育,设立国子监等学府,培养出了一大批精通经史子集的文人学士。自此,儒家文化在元朝真正得到了继承、传承和发扬光大。

在这一过程中,忽必烈也享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好处,一是避免了权力的分散和滥用,行政效率得到了提高;二是士农工商等升斗小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提升,贸易活跃,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收入;三是任用多民族的人才,打破了隔阂,实现了融合多民族至大元朝的目的。

每个成功的改革者,都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,而是勇于创新求变的。在实际生活中应该抱着果然决断、实事求是、行胜于言的态度,去面对惨淡的人生之路。

忽必烈就是也是这么干的,他将在这条改革之路越走越远,直到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。

温馨提示: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书目,按 ←键 返回上一页, 按 →键 进入下一页,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。
开启瀑布流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