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网址:www.bqgcc.com

词云:祖国命途多舛,历尽困苦艰难,英雄豪杰逐狂澜,哪管风吹浪打。拼却一腔热血,敢跨险隘关山,枪林弹雨鏖战酣,彰显男儿赤胆。

这首词,说的是我泱泱华夏,每遭外侮时,不知有多少英雄豪杰,奋起抗御,抛头颅洒热血,勇往直前,用血肉之躯,筑起钢铁长城,赢得生前身后名,成为千秋万世美谈,就如那南宋名将岳飞,面对金人的入侵,义无反顾,率领“岳家军”奋勇杀敌,历经大小战争数百余场,杀得那金兵闻风丧胆、鬼哭狼嚎,虽然被奸臣谋害,终究成为千古敬仰的一代民族大英雄。故而《岳飞传》有诗感叹曰:

五代干戈未肯休,

黄袍加体始无忧。

那知南渡偏安主,

不用忠良万姓愁。

岳飞的事迹暂且不提。却说战国时期,楚国出了一个伟人屈原,屈原姓芈,名平,字原。《离骚》有云:名余曰正则兮,字余曰灵均。又或别号正则、灵均,出生于楚宣王十七年(前353年)正月23日,与楚王乃同宗共祖。

屈原是个伟大的诗人,其作品笔触细腻,辞采瑰丽,想象丰富,深得后人喜爱。

屈原还是个伟大的政治家,他壮年入仕,任三闾大夫,掌管公族屈、景、昭三姓子弟的事务,负责宗庙祭祀和贵族子弟的教育。

怀王十一年,屈原被擢升为左徒(相当于副宰相兼外务大臣),“入则与王图议国事,以出号令,出则接遇宾客,应对诸侯”,对内主张荐贤授能,对外主张联齐抗秦,一度深得楚怀王的信任。

可惜他为人自视高洁,不黯通达,不入俗流,故而每每遭小人嫉恨,終致两次流放。

楚国的改革派和保守派的斗争非常激烈,当时代表保守势力的上官大夫与屈原的行政级别相当,他非常嫉妒屈原的才能,为了争得楚怀王的宠信,他时常在楚怀王面前诋毁屈原。

一次,楚怀王令屈原草拟改革朝政、整饬吏治、肃除腐败的宪令。这样的宪令自然会触及旧贵族的利益,因而引起了旧贵族的激烈反对和嫉恨。屈原起草的宪令还没有定稿,上官大夫要求修改其中触及旧贵族利益的条文,刚直不阿的屈原断然拒绝了他。

上官大夫恼羞成怒,就向楚怀王进谗道:“大王令屈原草拟宪令,这是人人尽知之事,可每每公布宪令之时,他总是夸夸其谈,言曰‘此事舍我其谁’,目中全然没有大王。”

刚愎自用、不辨是非的楚怀王听信了上官的谗言,顿时大怒,自此就渐渐疏远了屈原。

可是这些小人们并没有因此放过屈原,仍在怀王面前屡屡进谗。周赧王13年(公元前304年)屈原被放逐到汉水,直到五年后才被召回,仍为三闾大夫。

后来楚怀王应秦昭王之约赴秦被羁押,客死在秦国,屈原因此抱怨怀王之子子兰不该怂恿怀王赴秦王之约。上官大夫又在继任的楚顷襄王面前进谗,顷襄王勃然大怒,因此,屈原再一次遭放逐。

周赧王19年,免去三闾大夫之职的屈原被放逐江南。

他从郢都出发,先到鄂渚,一路行吟,最后到了罗子国。

地处汨罗江的罗子国,原本是与楚同祖共宗的属国。据《史记·楚世家》记述,楚王族首领熊姓,与罗人皆为芈姓后代。屈原任三闾大夫之时,因是负责贵族事务的长官,他对长江以南洞庭之滨的罗子国和罗人这门血缘上的宗亲非常关心。现在,在不可能返回故乡的情况下,来到罗子国,使他有一种亲近感。

这罗子国原是楚国境内的一个诸侯小国,后被楚吞并,东周厘王2年楚文王10年(公元前680),罗子国遗民由湖北枝江迁入湘水之阴的汨罗江南岸,筑城于汨罗江下游的罗城,就是后来的汨罗。

屈原处理宗族事务时对罗子国的呵护,使执政的罗宣公感激不尽,当他知道屈原遭放逐来到湘北,急忙亲往相邀,每日里美酒佳肴款待,其意是想让屈原宽宽心,不致因为遭放逐而忧郁。

尽管罗宣公待屈原十分之好,居住的是十分豪华的馆所,吃的是山珍海味,三天一小宴,五日一大宴,还有宫娥美女歌舞相伴,自己无论事务多么繁忙,每天总要抽时间陪伴屈原,但总不见屈原有展眉之时,整日里是愁云密布,心事重重的样子。

这使罗宣公很是忐忑,他十分恭敬地问屈原:“三闾大夫,莫非我等有不周之处?这才使得您不愉快?”

屈原长长叹了一口气,道:“非也,我楚国国君昏庸,宵小当道,强秦觊觎,民生涂炭,楚国危矣!当此危难之时,我又如何高兴得起来。”

罗宣公望着屈原那悲伤的样子,感慨不已,楚王如此对待屈原,屈原却仍然忧国忧民,这样的忠贞贤臣实属少见,于是宽慰道:“三闾大夫也不必过于忧虑,也许有一天楚王醒悟过来,重新启用您也未可知,您还得多多保重,不要急坏了身子。”

屈原忧心忡忡道:“但愿如此吧。”

一日,屈原对罗宣公说:“我来府上,叨扰也有些时日了,我想一个人出外散散心,今日就此别过。”

罗宣公道:“这如何使得,您还是在此居住吧,每日里您想去哪里我派人陪您去就是。”

屈原道:“我想,如果置身于山水之间,我的心情也许会好一点,您就别劝了,还是让我走吧。”

罗宣公见屈原去意已决,只得送出城外,看着屈原那孤寂的身影,心里很不是滋味。

屈原一路走来,不觉来到汨罗江边,站在汨罗江岸,放眼远望,见那一江春水,滚滚东流,汹涌澎湃,一时间,心胸激荡,感慨万千,彷佛那滚滚春水在荡涤他心中块垒,积郁多时的悲苦,竟然稍稍得以释放,不再如之前那般无限落寞。

他的思绪回到了过去。曾几何时,楚国历数代人辗转艰辛,至楚威王以来,幅员空前辽阔,带甲百万,票支十年,在长江一带,是何等的繁荣昌盛,自己是古帝高阳后代,荆楚山水孕育了自己,志存高远,风流倜傥,博闻强识,也算得上是个俊逸之才。受楚怀王的信任,任左徒、三闾大夫之职,兼管内政外交大事,殚精竭虑,倡“美政”,荐贤能,修明法度,力主联齐抗秦,以壮大楚国。

然而,就在他全力推行美政之时,可惜怀王听信靳尚子兰的谗言,政敌上官大夫更是在怀王面前无中生有,诬陷他居功自傲,连怀王也不放在眼里,怀王竟怒而疏远了他。

周赧王19年(前296年)楚怀王死于秦国,是年,顷襄王继位。然而,继位的顷襄王却更为昏庸,居然轻信令尹子兰等小人的造谣诬陷,说自己反对顷襄王继位,将他放逐到了这荒僻的江南。

虽遭谗被疏,甚至被流放,但自己仍然以祖国的兴亡、人民的疾苦为念,希望楚王能幡然悔悟,奋发图强,做个中兴之主。

即使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,但自己始终“忍而不能舍也”。

其实在那个年代,“楚材晋用”是普遍现象,典型的有苏秦挂六国相印,屈原完全可以仿效苏秦远走他国,谋求自己的前程,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半步。

他回顾了自己的平生的经历,觉得自己问心无愧,对得起天地良心,在真理面前,他绝不能向媚秦卖国的宵小屈服低头,不能玷污了自己高洁的灵魂。

现在虽然遭到放逐,但他仍有幻想,期望有朝一日楚王能幡然醒悟,远小人,亲贤士,富国强兵,振兴楚国。

想到此,他放眼四顾,打算找个落脚地,就此安顿下来,不再行吟。

他旋即转过身去,见江边有一老者在垂钓,便慢慢踱了过去。

那老者六十多岁的年纪,须发花白,一身渔夫打扮。

老者见屈原神情憔悴,形容枯槁,大惊失色,丢下钓竿,站起来双手一揖,惊问道:“您不是三闾大夫吗?如何落到如此境地?”

屈原道:“举世皆浊我独清,众人皆醉我独醒,是以遭放逐。”

渔夫道:“圣人不死呆八板(循规蹈矩之意),而是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,大夫何不学圣人而变得随和通达些呢?”

屈原很不高兴,反问道:“如何随和,如何通达?”

渔夫微微一笑,道:“既然这个世界上的人浑身污泥浊水,您也去那烂泥塘里打个滚扬扬波?既然大家都喝得酩酊大醉,您何不也去喝他个酣畅淋漓,为什么一定要超然脱俗,故作高深,招致被放逐的结局?”

屈原很生气,大声说道:“我听说,刚洗过头的人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,刚洗过澡的人要抖净衣服上的尘土,我怎么能让洁白无瑕的身子被污浊的秽物玷污呢?”

渔夫笑道:“上山打柴,过河脱鞋,人到哪里就说哪里话,您现在都这个样子了,何必迂腐拘泥,还是随波逐流吧!”

渔夫的话未说完,就被屈原打断了:“此言差矣!我现在虽不能为国效力,但也不能浑浑噩噩,流于世俗。”

渔夫看了看屈原,笑道:“人各有志,不能强求,大夫品行高洁,老夫敬佩,只是凡事还是要通达一些,不可拘泥,高洁固然可敬,但也会给自己招来祸殃,就如您现在这样。您何不学学我,种植稻菽,伺弄园圃,闲暇时钓钓鱼,岂不乐哉,何必自寻烦恼。”

屈原见渔夫也是一片好心,婉言道:“谢谢您的好意,我是古帝高阳的后裔,又是楚之宗臣,对社稷存亡,生灵涂炭,自然不能袖手旁观!我宁愿投入那湘水之中,葬身鱼腹,也不能让洁白纯净的东西,蒙受那世俗尘埃的玷污!”

渔夫自知说服不了屈原,也就不再劝说,道:“我原本想劝您同我一起种种稻菽钓钓锦鳞,过那舒心快活的日子,人各有志,不能强勉,既然您不愿意,那就请您多多保重!”

随即口中吟唱道:

沧浪之水清兮,

可以濯吾缨;

沧浪之水浊兮,

可以濯吾足。

言毕,莞尔一笑,不再理睬屈原,拿起钓竿,作势欲上船离去。

屈原急了,一下拉住渔夫,道:“我落到这般境地,想找个落脚地安顿,还请老丈指点。”

渔夫沉吟半响,方点点头道:“既如此,请上船来。”

屈原上得船来,渔夫摇橹沿汨罗江逆流而行。行不多远,弯下渔船,跨下船来,上了江堤又下江堤,向左转上一条羊肠小路。未行许久,是一条峡谷,穿过峡谷,豁然开朗,鸟语花香处一块硕大的空地足有几百亩大,却孤零零一幢低矮茅屋依山而卧,茅屋前用树枝竹竿围成一小院。走近去,渔夫随手推开虚掩的柴扉,又见左右各有两块竹篱围住的菜地,菜地里的菜蔬长势很好,郁郁葱葱的甚是惹人喜爱。院子里一只老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崽,“叽叽叽,叽叽叽”地叫唤着在寻食,老母鸡“咯咯”叫着啄起一只蚂蚁,抬起头,看着它的儿女们,旋又吐了出来,小鸡崽们一窝蜂似地围了上去,抢食那蚂蚁。

渔夫推开茅屋门,屋内杂乱无章,左边垒一低矮灶台,灶台坐着一口铁锅,灶台边还有一个火塘,火塘里并无灰烬,像是不用烤火被扫尽了。右侧靠墙是一张床,床上挂着漆黑的蚊帐,中央两把少靠缺腿的椅子围着一张随意而钉的桌子,桌子上摞着几只大小不一的蓝花粗碗。

屈原觉得,这茅屋前临碧水,后靠青山,是个山清水秀修身养性的好地方。

自此至自沉汨罗江,屈原遂住在这青山之下,每日里跟着渔夫或上山采摘毛栗,或去汨罗江边垂钓,或在菜园子里耕灌菜蔬,或静心读书,或创作整理诗章,或到林中游逛,观苍松翠柏,赏鸟语花香,或下得山来在汨罗江边漫步,吟哦自己创作的诗章,看白帆点点,沙鸥翔集。

高兴了,还会将桌椅搬到院子里,烹几条鲜鱼,炒几样菜蔬,围桌而坐,推杯换盏,与渔夫天南海北,把酒言欢。

屈原虽曾贵为三闾大夫,但没有一点架子,他与四乡的渔民和农夫打成一片,与他们聊天交友,百姓们知道他是一代忠臣,十分敬重屈原,都愿意与他交谈。

因此,渔夫的院子里,常常聚满了左近的百姓们,他们喜欢听屈原高谈阔论,谈古论今。

如果没有后来的事件发生,屈原也许就会在这山清水秀、鸟语花香的青山下过着清淡无忧的日子而终老。

公元前293年,秦谴白起伐韩于伊阙(今之河南洛阳南),大败韩魏联军,斩首二十四万记,俘魏将公孙喜,并以此威胁楚。周赧王35年(前280年),楚顷襄王19年,秦将司马错攻楚,楚割让上庸、汉北之地;第二年,秦白起攻楚,取邪、邓、西陵;周赧王37年(前278年),白起再次进攻楚国,并攻下郢都。楚顷襄王只好跟那些执政大臣和贵族们一起,狼狈不堪地逃窜于陈城(今河南淮阳县)。

消息传来,屈原悲痛欲绝。他的幻想破灭了,在极度苦闷、绝望的情绪下,屈原走出渔夫的院子,走上汨罗江岸,伫立于汨罗江畔。

汨罗江水惊涛拍岸,吼声若雷,但屈原浑然不觉,一任凛冽的寒风肆意撕扯着他的衣袍和白发,内心却似钢刀在搅,他的心在抽搐,在震颤,在破碎,在泣血……

他屹立于江岸之上,浑然似一尊巍然的石雕。

也不知站立了多久,虽然寒风如锯,屈原仍站在那里纹丝不动,巍然屹立。

多少年来,他的信念就是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振兴楚国,如今楚国国破家亡,他再也无力回天,他的信念在瞬间轰然崩塌,随着这汨罗江水流逝,湮灭。

既然国已破,家无归,人民混沌,也许,以自己一死唤醒民众,并以此激发顷襄王最后的觉悟,振奋精神重整河山,是自己最后的最好选择。

想到此,他悲怆地长叹一声,最后看了一眼生他养他的祖国,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,弯下腰来,抱起身边的一块石头,毅然决然地踊身一跃,跳进了汹涌澎湃的汨罗江……

一颗璀璨的明星陨落了,青山垂泪,大地含悲,江水呜咽,悲风长号……

这一天,正是五月五日。

渔夫早就察觉屈原不对劲,又见屈原久久未归,急忙出来寻找。

寻找到汨罗江边时,老远就看见屈原纵身跳入汨罗江中,立刻高声大喊:“三闾大夫跳江了,三闾大夫跳江了!”

百姓们闻讯赶来,纷纷跳下渔船,不顾风高浪急,打捞抢救。百姓们一边垂泪,一边划船打捞,一边敲锣打鼓,往江心投掷粽子、包子和各种食物,为的是不让鱼类啄食屈原的身子。

数十条渔船穿梭在汨罗江上,而两岸人山人海,呼天抢地,悲声如雷……

第一天,没有找到屈原,第二天,没有找到屈原,第三天,还是没有找到屈原。

直到第十天上午,疲惫已极的渔民们才将屈原的遗体打捞上来。

人们含悲忍泪,将屈原厚葬了,又怕那些可恶的奸贼和盗墓贼掘墓,人们在汨罗和平江筑起了十二座高大的坟冢,供世人祭奠。

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十二疑冢。

屈原没有死,屈原精神永不死。屈原投江是一曲壮烈的悲歌,一声振聋发聩的警钟,是一种向上奋发的力量,是划空而过的最璀璨星光,更是一面永远飘扬的旗帜,一座永远矗立于人类心中的丰碑,昭示着真理和人生的价值。

郭沫若先生说得好:“屈原的死是为民殉国难,是一种为国捐躯精神的再现,他是为正义而死,为真理而死,死得其所。”屈原将国家的兴衰置于心中,这种精神永远激励着千秋万代华夏爱国志士。屈原在他生命的最后,将生命与信念的光辉和伟大展现给世人,用生命捍卫着他高洁的灵魂,诠释了生与死新的内涵,他的精神流淌在每一个中华赤子的热血里,融入到炎黄子孙的灵魂中。

许多年来,人们一直怀念屈原,为他建立寺庙,并用龙船竞渡、吃粽子、包子等形式纪念他。

若干年后,二赖子写了一首题为《悼屈原》的诗纪念屈原:

奇才无力拯苍天,

沉入汨江若许年;

热血一腔随波逝,

经纶满腹伴水眠。

楚王昏聩宠侫谀,

忠魂高洁逐罗渊;

今日缅怀屈夫子,

龙舟角黍祭先贤。

千百年过去了,屈原仍然没有死,他那种无私无畏、勇敢高尚的爱国情怀却一直传承下来,激励着世世代代炎黄子孙。

不知何时,青山下那块空地里渐渐出现一个村落,这个村落因后靠毛栗山,遂被叫做毛栗屋场(屋场即村子)。

毛栗屋场不大,但建造得甚是高大气势,一色的青砖瓦屋,飞檐翘角,画栋雕梁,上下四进四口天井加四条横巷四口天井共八口天井,巷道纵横交错,天雨时细伢子玩耍不会打湿鞋。屋场被一道麻石围墙围住,门前一个大牌楼,牌楼麒麟托顶,门前左右蹲立两尊石狮子,麒麟和狮子雕刻得栩栩如生,邻村初次来毛栗屋场的细伢子,会被那兽物吓得哇哇大哭。

全屋场也就三百来人,毛栗屋场全都姓闾,据说是因为屈原原是三闾大夫,故取闾字为姓,此事是否如此,无人考证,故不知真假。

但屋场旁的祠堂里,除了祖先的牌位外,正中还供奉着一尊高大的神像,神像面容清癯,短须微翘,腰佩宝剑,目视前方,他就是屈原。

毛栗屋场人大都以种地为生,也有打渔的。种地大都有自己的田土,也有家境略差没有土地的,会租种闾有福家的田土,虽然要交一些租子,却也能混个肚儿圆,过年过节,也能给堂客(妻子)细伢子(小孩子)添置几件光鲜衣服,钱柜里也能存上几块光洋。

毛栗屋场基本没有穷人。

千百年来,毛栗屋场忠厚传家久,诗书继世长,毛栗屋场的人没有文盲,至少也读过三五年私塾。这得益于闾有福家免费兴办的学堂,多少代了,无论男女,这个屋场的细伢子都能进学堂读书。屋场的村风是很好的,虽然也有农民的自私自利本性,为了一些家长里短也会闹些茅盾,但绝无穷凶极恶之人,尊奉的是与人为善,和睦邻里,因而他们过着与世无争安常处顺的日子。

除了老辈人出了个渔夫和屈原那脍炙人口的故事外,毛栗屋场千百年来倒是波澜不惊,无甚稀奇,这个屋场,颇有点世外桃源的味道。

温馨提示: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书目,按 ←键 返回上一页, 按 →键 进入下一页,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。
开启瀑布流阅读